精益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。在全球已得到广泛的实践。近10年在中国,精益已成为企业追求卓越、保持行业领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流管理方法。
从实证效果来看,精益管理确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果,通过精益管理提升运营绩效30%-50%以上的案例比比皆是。毫无疑问,精益管理成为企业提升绩效的利器。
从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期间,我们调研了数百家推行精益的公司,发现多数企业在第一年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,其中一半左右的企业能够持续推行精益三年以上,能够坚持推行精益五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5%。
实际上,只有非常少的企业能持续推行精益。大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,如领导的变更、人员的离职、客户和经营重点的改变等,精益往往会被按下暂停键,甚至会倒退回到解放前。往往第三年头是重要的分界点,很多企业到了三年会进行高层领导的更替。
在访谈和调研的数百家企业中,企业推行精益项目总是成功的,但是缺乏持续性, 大都推行精益的企业存在上述现象。精益管理无疑都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成效,但长期来看,挑战在于组织开展精益的持续性。
造成组织无法持续开展精益的原因有很多,这里摘录一些常见的理由:
o精益我们已经推过了
o生产任务太忙,等空下来再推行
o精益是生产部负责,和我们关系不大
o主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,精益不是重点
o我们每年都在做降本增效工作,我们本身一直在精益
如果只针对其中一项单独来看意义不大,这些理由背后代表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:
只是流程和管理工具的改变,
缺乏真正的精益组织变革!
缺少了持续开展精益的组织土壤,再好的种子(精益)都很难在其环境中生根发芽,即所谓“淮南为橘,淮北为枳。精益之道在于持续改善!而持续改善,就需要构建能够孕育持续改善的组织能力,即建立精益组织的土壤!从企业数十年的精益变革实践出发,唐道述总结出G+3精益组织变革成功模式。
(G)高管认知(破土):培育精益组织,首先要从领导入手,通过总经理改善周让高层领导形成共同语言和共识、逐步培养正确指导精益的方向感和判断力。
从精益工具入手是多数领导学习精益的路径,5S、TPM、目视看板、单元生产、TWI等等。精益工具入手的优点是学了都能用,也能和公司具体问题进行结合;缺点是缺少了方向感,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容易形成碎片式的精益认知。
高层领导学习精益不仅要了解精益常用的方法和工具,更重要是学习精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论、组织和领导方式的调整、以及指导精益开展的方向感和判断力等。
让领导亲身参与改善活动,获取对精益的真知,是建立精益组织土壤的第一步,称之为破土!
(1)领导范式(松土):构建精益领导力,将领导范式转变为精益领导范式,将精益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融入组织的各个环节,让精益工作法成为组织的底层操作系统。
在应对变化过程中,工具的学习和运用相对容易,但与其相伴随的行为改变却很难建立和保持,让改善成为日常工作行为最为困难。
改变管理人员的行为首先从转变思维入手,即改变管理人员的思维范式。
(2)精益组织(培土):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,将现有金字塔结构转变为倒三角组织的精益组织,领导者的角色从指挥控制到支持赋能的功能转变。
倒三角组织是为了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。即现场一线是管理人员的客户,而管理人员都是为了提供现场必要的支持而存在。进一步而言,现场不仅是所有改善活动的场所,也是所有信息的来源。管理层要尽可能地解除各种限制条件,以帮助现场能把工作做得更好。
倒三角组织中,管理者从发号施令者变为资源提供者、业务的支持者。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下指标,而是积极响应一线员工的需求,把握任务进程,帮助协调资源,推动工作顺利进行。
倒三角组织的价值,就是以客户为中心,无须去层层汇报而使决策延迟,能够迅速满足客户需求,从而实现数字化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益组织模式。
(3)运营系统(改土):打造精益运营系统持续推动组织变革,将精益工作方式融入日常工作中,不会因为组织的变动等原因,过几年后又重新来过。
精益运营系统培育持续改善的组织能力,构建知识分享和创新能力,推动客户、工厂、供应商以及外部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汇聚和融合,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。
精益运营系统要求每天有意识地认真实践改善,以确保获得实践经验和技巧,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。精益运营系统是企业文化的改变…是人的变革,而不仅仅是管理工具的改变!
精益运营系统不是简单地应用工具包,而是真正地改变企业组织、领导、作业和学习的方式,确保一个自我进化和延续的运营系统。
精益运营系统不是企业的职能系统,例如采购、人力资源、计划、生产、质量等职能工作;也不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,例如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、分解、报告、考核和奖惩机制。
精益运营系统是企业管理的Windows,即为企业管理的底层系统。
|